在学校党委成员高度重视及带领下,由我校就业中心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各院系负责人、辅导员、各班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就业工作专班,于2022年8月31日,共同完成了我校2022届毕业生第一阶段的就业工作。截止2022年8月31日,我校2022届毕业生共1735人(含预科生),落实就业去向1003人,总就业率57.81%。与我校往年同期就业率相比,有所下降。客观上,由于我校2022届毕业生人数激增,是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的3倍之多,工作量的倍增给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主观上,在本次就业专班成员展开就业工作的过程中,突显出各级专班成员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程度不够、工作方式方法欠缺、相互配合度不高、对就业工作的流程及要求了解不够等原因,使得就业工作的推进屡次陷入混乱和缓慢的状态。为深入剖析本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确保我校今后就业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展开,特此做如下总结;
一、从就业率排名看就业工作。
1、 院系就业率排名
前三名分别为:机械工程系、财经商贸系、教育与艺术系
2、各专业就业率排名
前三名专业分别为:通用航空航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
3、小结
结合两张排名表,可以看出,就业工作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各班主任、各专业需要齐头并进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如:院系就业率排名第二、第三的财经商贸系和教育与艺术系院系所属各专业排名稳定在第5——13名之间,虽然在各专业就业率排名中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但院系的整体就业率得到了保障。院系就业率排名第四、第五的电子信息系和循环化工系均出现了该院系所属专业就业率排名极不平衡的情况,排名落后的专业拉低了整个院系的就业率。
二、从就业核查情况看就业工作。
自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始以来,共同经历了一次校级自查、院系互查、多次省级和国家教育部核查。核查途径分别有;电话短信核查,就业证明材料核查,核查小组进校园核查。第一次核查在5月-6月,在应对此次核查过程中,我校就业率呈现出一次巨大波动,就业率一度低至10%左右。第二次大规模的核查在7月中旬,核查中突出的问题有;1.学生未接听电话或及时回复核查消息。2.更新就业信息不及时。3.就业证明材料不完整、不规范。4.学校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漏洞多,不规范等。
因此,不难看出就业工作是一项持续性、严肃性且细致地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生、每一条就业信息都需要认真对待。
三、就业数据“回头看”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每月最后一周周五)
追溯到2022年5月的就业率,上表可以反映出5月—7月,我校的就业率增长缓慢,就业工作收效甚微,进入疲软期。大量的就业工作堆积在8月份一个月,大量的就业工作堆积造成的后果是,就业数据上报工作剧增容易导致错误,短时间内收齐就业证明材料的难度加大,因就业数据上报错误而导致的各级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影响工作心情等情况时有发生,最后呈现出工作效率低下,疲于应付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就业工作是一项“功在平时”的工作。把庞大的工作体量分解到每一个月、每一周,按要求一步一步落实,才能在每一个重要工作节点从容应对。
四、本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工作未形成系统、成熟的体系。
此次就业工作涉及到的各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职责分工不明,各院系负责人,辅导员对就业工作流程及规范生疏,就业工作完全依赖班主任,并未能做到及时的数据整理、就业资料核查、院系就业动态记录等日常工作。因我校每个专业的生源形式的多样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各院系应充分分析专业特点,该院系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的就业工作方案。
2、对就业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主要表现在“等”和“要”的心态。“等学生找我”、“等就业中心找我”、“没有通知急着要的材料就不着急”、“要的时候再说”等都是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呈现的消极心态。缺乏时间观念,重要的工作时间节点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拖慢就业工作进度。其次是规范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就业证明材料的不规范和提交就业数据的不规范,对所提交的材料和数据敷衍了事。
3、缺乏团队协助意识。
普遍认为就业工作是班主任的事,是就业中心的事,与自己无关。班主任各自为阵,各学院内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五、我们需采取的措施
对此,为提高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稳大局”,加强组织领导
在校党委领导下一体化部署安排、全程化推进落实。多召开全校性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会,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情况汇报,对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推进。分管校领导召开多次就业工作专题会。校领导、学工部门负责人深入各学院调研解决疫情影响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强调和部署。
2、坚持“全员化”,实施协同联动
实施“学校主管、学院主抓、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全面强化一把手责 任,精心制定实施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方案,校领导带头联系、分头落实,深化“三全”促就业,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工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主要领导带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主动联系荆门各企业,积极幵展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推介。
3、坚持“到一线”,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通过8大举措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就业创业,聚力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所学所知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为建设荆门做岀荆职应有贡献。
4、坚持“求实效”,拓宽就业渠道
及时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学科专业及生源信息。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平台,共享全国招聘信息。坚持每月举办一场校级网络视频招聘周活动,定期分学科门类举办专场网络招聘会,不定期与国内兄弟高校联合举办院校网络招聘会。
5、坚持“准帮扶”,托起兜底保障
及时召开2022届困难群体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题 推进会,全面跟踪掌握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特别针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重点帮扶对象,分别建立台帐,实行“一对一”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通过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优先推荐就业岗位,实时监测就业进展。